发布时间:2023/3/22 8:26:15阅读数:3643作者:钱国义
关注心的健康 引导快乐成长
——金坛区河头小学 周超
3.19日苏州大学的一条微博上了热门。该校的一名大四学生因为心理扭曲,私下P黄图侮辱女同学,结果被开除了学籍。还有就是马加爵、药家鑫等很多名校大学生,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都是老师心目中的“三好学生”,可是进入大学成年后,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除了自身的法律意识淡薄外,更多的是心理健康存在了问题。优秀的人才不仅文化知识过硬,还要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有必要对心理健康重视起来。
一、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需要,是避免各种突发事件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庭幸福的预防针。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维护正常心理,纠正偏态心理,治疗变态心理,有着现实的意义。
(二)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个体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保证。
1促进学生学业事业成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发展性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些心理素质是他们学业成功、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2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3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地生活与发展成人。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心理处于健康状态,是其正常生活、正常地发展的前提与保证。中小学生能否健康地成长,心理健康教育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二、心理健康的必要性
1从家庭方面来看,离婚率不断增高,家庭气氛温馨减少,家庭对独生子女教育不当的管教方式,都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因素。
2从学校方面来看,高考升学压力,频繁的测验考试,学生分数排位等等,导致竞争激烈,压力增大,使青少年学生无止休地陷入紧张、焦虑、担忧、挫折等等不平衡状态中。
3从社会角度来看,互联网上存在着大量不良信息,加上一些低质量短视频的传播,也将对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一)心理健康教育被轻视
在应试教育的教育大背景下,很多地区的中小学开展教育教学的时候,更加注重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存在唯分数、唯成绩的现象,在日常教学中,对于学生们知识的教育远比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多得多。有些学校甚至并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设置为一项专门的课程,小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更多的学习理论知识,并未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与自身的实际关系。
(二)师资专业水平不够高
在中小学教育中,班主任们普遍担任着心理教师的任务,但是班主任群体又并不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在专业知识方面有所欠缺。同时,面对学生基数较多的学校,心理教师在进行辅导的时候实在是忙不过来,很多心理方面的辅导和沟通需要一对一,这就要求了教师必然需要具备充足的时间,来和学生们进行交流。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师资专业水平不足,力量人数方面也极为稀缺,导致了很多地区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情况并不容乐观。
(三)教育实施渠道较单一
有时候,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效并不好,这是由于在小学生们身边,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实在是太多了,除却学校之外,在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因素都很可能给学生们带来一定的伤害和改变,仅仅通过学校方面的教育,有时候并不能达到相应的教育效果。
四、我们如何做
(一)开展集体活动
做小组活动不仅可以放松学生的身心,消除学生的悲伤情绪,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沟通合作能力。比如班主任可以安排学生去实地考察,让学生在贴近情境的同时放松心情、拓展思维。例如,班主任可以开展与心理健康相关的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培养自信。
(二)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学生正处于成人成长的重要时期。班主任应该放松与学生谈论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了解他们的需求。例如,事实是许多家庭都有第二个孩子。“当父母生二胎时,父母竞猜忽视大宝这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这个时候,老师应该给予真情指导,老师应该了解情况,认真倾听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克服思维障碍,在沟通方式上,避免尴尬,可以使用QQ、微信等现代方式进行沟通。
(三)加强与家长之间的交流
班主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更要注意与学生家长的深度交流。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他成长的环境息息相关。父母的言行会影响孩子的思想和感受。因此,班主任应该鼓励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引导他们公平对待孩子,尊重自己,给予他们关心和关爱。
(四)建立班级心理健康手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现阶段,随着社会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青春期孩子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更多的各种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学生个体的成长教育。因此,师生双方一起共同策划、探讨和完成建立一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分体现学生心理特点,且具有心理追踪功能的心理健康档案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
总而言之,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班主任最重要的方面之一,这要求班主任更加关注学生的健康,关注学生的思想,结合学生的年龄,审视和分析学生心理。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解决学生的问题,改变学生的心理思想,使学生身心得到成长。